Shopify Free Trial Apply
Shopify 60天试用
Shopify 14天试用
创业

创业

创业杂谈–茅侃侃自杀事件之我见

其他East_Digi_Marketi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91 次浏览 • 2018-01-26 12:41 • 来自相关话题

这两天被80后创业偶像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了,遍地都是遗憾和同情,作为同样也是80后创业的我,总觉得很多话不吐不快。

说实话要不是这两天被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同样作为80后,甚至比他还大两岁的我,竟然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人,这里不排除我是小人物,眼光视野窄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互联网自媒体大爆炸的年代,如我这种一年几乎360天都在网上的人,会不认识一个如此大知名度的创业奇才?不幸的是我还真的就没听过这个“名人”,说明了什么?

纵观整个互联网头条,都是蹭热度,刷存在感的人,什么互联网创业奇才,80后创业偶像,怪才等等标签到处都是,显而易见这些标签大都是自杀后被强加上去的,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所谓的创业奇才,至少普通网民,我敢说过半数没听过这个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与那么的出名。

反思这个悲剧,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私欲的膨胀,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的小概率事件,一家企业的成功需要创始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做出一系列没有致命错误的决策,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就是创业要求的就是人要像圣贤一般,不可以有丝毫错误,哪怕一点点失误也可能把几年或者几十年创下的事业带进失败的深渊。

那么茅侃侃为何走到了今天的悲剧局面,反观众多媒体所报道的蛛丝马迹,我觉得就是自我私欲膨胀,自我才华无法驾驭私欲膨胀带来的必然结局,要知道一家企业最终能够决胜于市场,靠的不是创始人每天的频频曝光,到处像明星一样刷存在感,靠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时刻保持技术的创新和一定程度的市场领先,而这些都需要创始人保持时刻的市场敏锐洞察力,时刻保持团队以最佳的状态保持住核心竞争力,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是否盈利是判断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唯一标准,当然类似京东这种达到绝对化规模,有众多资本市场持续投入的除外,因为京东布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局,绝非小的创业者能达到的高度。

当你的公司在10人左右的时候无法保持盈利,如果你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去寻找原因,提升产品竞争力,改进服务,而是想着我是否因为规模太小才导致不盈利,我是否应该赶紧引入投资,扩大规模,搬迁公司到5星级写字楼,豪装办公室,这样以后,一定能盈利,如果真的这样我告诉你,你公司离倒闭不远了,创业不是比拼排场,比拼规模,10人团队的时候一定要实现盈利,至少你要知道你赢利点在哪里,未来多久内可以实现持续的盈利,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一家好的公司一定要有一个就算天塌下来也能盈利的核心业务。

而反观茅侃侃创业历程看来,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早成功了,太早的被贴上了创业奇才,电脑天才的标签,正是这些光环最终害死了他,看他这几年的历程看来,没有一份事业是创造了真的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都是在蹭行业的热度,在画大饼,在向大众兑现他作为创业偶像的承诺,也就是说他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不可能从小生意做起,脚踏实地不适合他了,没有几千万的流水,他无法对公众交代。

而要知道,一家企业哪能轻松做到一年几千万的流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做到了几千万的流水,你又能否保证有足够的利润来兑现给团队员工的回报,如何确保后续几年内持续的利润增长,而且一旦引入了资本以后,核心创始人如何确保自己能够100%的掌控这家公司的命脉,不会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呢,显然茅侃侃这方面都没有做好,看他创办的几家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他自己最拿手的行业,仅仅是为了快速吸引资本入场,快速成功,快速赚钱,快速兑现上市企业CEO头衔的光环,急功近利加上资本市场的无情,都最终快速的兑现了他最终的命运。

同样作为80后创业的我,和他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跟风,不盲目过于自信,时刻保持足够的市场敏锐度,同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保持足够的敬畏心,不做自己能力不可企及的事情,心甘情愿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带个小团队,尽一份社会责任,赚点养家糊口的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也无愧于这个80后的标签。

最后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绝无蹭热度的意思,本人对同时80后的茅侃侃的自杀表示非常的痛心和同情,仅仅因为自己也是80后,同样又没有任何名校学历的光环,感同身受的同时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洋洋洒洒写完近两千字,心理舒坦了很多,以此作为80后创业同仁们共勉,2018年继续艰难前行,但充满信心。 查看全部
这两天被80后创业偶像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了,遍地都是遗憾和同情,作为同样也是80后创业的我,总觉得很多话不吐不快。

说实话要不是这两天被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同样作为80后,甚至比他还大两岁的我,竟然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人,这里不排除我是小人物,眼光视野窄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互联网自媒体大爆炸的年代,如我这种一年几乎360天都在网上的人,会不认识一个如此大知名度的创业奇才?不幸的是我还真的就没听过这个“名人”,说明了什么?

纵观整个互联网头条,都是蹭热度,刷存在感的人,什么互联网创业奇才,80后创业偶像,怪才等等标签到处都是,显而易见这些标签大都是自杀后被强加上去的,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所谓的创业奇才,至少普通网民,我敢说过半数没听过这个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与那么的出名。

反思这个悲剧,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私欲的膨胀,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的小概率事件,一家企业的成功需要创始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做出一系列没有致命错误的决策,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就是创业要求的就是人要像圣贤一般,不可以有丝毫错误,哪怕一点点失误也可能把几年或者几十年创下的事业带进失败的深渊。

那么茅侃侃为何走到了今天的悲剧局面,反观众多媒体所报道的蛛丝马迹,我觉得就是自我私欲膨胀,自我才华无法驾驭私欲膨胀带来的必然结局,要知道一家企业最终能够决胜于市场,靠的不是创始人每天的频频曝光,到处像明星一样刷存在感,靠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时刻保持技术的创新和一定程度的市场领先,而这些都需要创始人保持时刻的市场敏锐洞察力,时刻保持团队以最佳的状态保持住核心竞争力,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是否盈利是判断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唯一标准,当然类似京东这种达到绝对化规模,有众多资本市场持续投入的除外,因为京东布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局,绝非小的创业者能达到的高度。

当你的公司在10人左右的时候无法保持盈利,如果你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去寻找原因,提升产品竞争力,改进服务,而是想着我是否因为规模太小才导致不盈利,我是否应该赶紧引入投资,扩大规模,搬迁公司到5星级写字楼,豪装办公室,这样以后,一定能盈利,如果真的这样我告诉你,你公司离倒闭不远了,创业不是比拼排场,比拼规模,10人团队的时候一定要实现盈利,至少你要知道你赢利点在哪里,未来多久内可以实现持续的盈利,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一家好的公司一定要有一个就算天塌下来也能盈利的核心业务。

而反观茅侃侃创业历程看来,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早成功了,太早的被贴上了创业奇才,电脑天才的标签,正是这些光环最终害死了他,看他这几年的历程看来,没有一份事业是创造了真的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都是在蹭行业的热度,在画大饼,在向大众兑现他作为创业偶像的承诺,也就是说他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不可能从小生意做起,脚踏实地不适合他了,没有几千万的流水,他无法对公众交代。

而要知道,一家企业哪能轻松做到一年几千万的流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做到了几千万的流水,你又能否保证有足够的利润来兑现给团队员工的回报,如何确保后续几年内持续的利润增长,而且一旦引入了资本以后,核心创始人如何确保自己能够100%的掌控这家公司的命脉,不会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呢,显然茅侃侃这方面都没有做好,看他创办的几家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他自己最拿手的行业,仅仅是为了快速吸引资本入场,快速成功,快速赚钱,快速兑现上市企业CEO头衔的光环,急功近利加上资本市场的无情,都最终快速的兑现了他最终的命运。

同样作为80后创业的我,和他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跟风,不盲目过于自信,时刻保持足够的市场敏锐度,同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保持足够的敬畏心,不做自己能力不可企及的事情,心甘情愿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带个小团队,尽一份社会责任,赚点养家糊口的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也无愧于这个80后的标签。

最后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绝无蹭热度的意思,本人对同时80后的茅侃侃的自杀表示非常的痛心和同情,仅仅因为自己也是80后,同样又没有任何名校学历的光环,感同身受的同时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洋洋洒洒写完近两千字,心理舒坦了很多,以此作为80后创业同仁们共勉,2018年继续艰难前行,但充满信心。

创业杂谈–茅侃侃自杀事件之我见

其他East_Digi_Marketi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91 次浏览 • 2018-01-26 12:41 • 来自相关话题

这两天被80后创业偶像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了,遍地都是遗憾和同情,作为同样也是80后创业的我,总觉得很多话不吐不快。

说实话要不是这两天被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同样作为80后,甚至比他还大两岁的我,竟然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人,这里不排除我是小人物,眼光视野窄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互联网自媒体大爆炸的年代,如我这种一年几乎360天都在网上的人,会不认识一个如此大知名度的创业奇才?不幸的是我还真的就没听过这个“名人”,说明了什么?

纵观整个互联网头条,都是蹭热度,刷存在感的人,什么互联网创业奇才,80后创业偶像,怪才等等标签到处都是,显而易见这些标签大都是自杀后被强加上去的,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所谓的创业奇才,至少普通网民,我敢说过半数没听过这个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与那么的出名。

反思这个悲剧,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私欲的膨胀,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的小概率事件,一家企业的成功需要创始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做出一系列没有致命错误的决策,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就是创业要求的就是人要像圣贤一般,不可以有丝毫错误,哪怕一点点失误也可能把几年或者几十年创下的事业带进失败的深渊。

那么茅侃侃为何走到了今天的悲剧局面,反观众多媒体所报道的蛛丝马迹,我觉得就是自我私欲膨胀,自我才华无法驾驭私欲膨胀带来的必然结局,要知道一家企业最终能够决胜于市场,靠的不是创始人每天的频频曝光,到处像明星一样刷存在感,靠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时刻保持技术的创新和一定程度的市场领先,而这些都需要创始人保持时刻的市场敏锐洞察力,时刻保持团队以最佳的状态保持住核心竞争力,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是否盈利是判断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唯一标准,当然类似京东这种达到绝对化规模,有众多资本市场持续投入的除外,因为京东布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局,绝非小的创业者能达到的高度。

当你的公司在10人左右的时候无法保持盈利,如果你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去寻找原因,提升产品竞争力,改进服务,而是想着我是否因为规模太小才导致不盈利,我是否应该赶紧引入投资,扩大规模,搬迁公司到5星级写字楼,豪装办公室,这样以后,一定能盈利,如果真的这样我告诉你,你公司离倒闭不远了,创业不是比拼排场,比拼规模,10人团队的时候一定要实现盈利,至少你要知道你赢利点在哪里,未来多久内可以实现持续的盈利,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一家好的公司一定要有一个就算天塌下来也能盈利的核心业务。

而反观茅侃侃创业历程看来,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早成功了,太早的被贴上了创业奇才,电脑天才的标签,正是这些光环最终害死了他,看他这几年的历程看来,没有一份事业是创造了真的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都是在蹭行业的热度,在画大饼,在向大众兑现他作为创业偶像的承诺,也就是说他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不可能从小生意做起,脚踏实地不适合他了,没有几千万的流水,他无法对公众交代。

而要知道,一家企业哪能轻松做到一年几千万的流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做到了几千万的流水,你又能否保证有足够的利润来兑现给团队员工的回报,如何确保后续几年内持续的利润增长,而且一旦引入了资本以后,核心创始人如何确保自己能够100%的掌控这家公司的命脉,不会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呢,显然茅侃侃这方面都没有做好,看他创办的几家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他自己最拿手的行业,仅仅是为了快速吸引资本入场,快速成功,快速赚钱,快速兑现上市企业CEO头衔的光环,急功近利加上资本市场的无情,都最终快速的兑现了他最终的命运。

同样作为80后创业的我,和他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跟风,不盲目过于自信,时刻保持足够的市场敏锐度,同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保持足够的敬畏心,不做自己能力不可企及的事情,心甘情愿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带个小团队,尽一份社会责任,赚点养家糊口的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也无愧于这个80后的标签。

最后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绝无蹭热度的意思,本人对同时80后的茅侃侃的自杀表示非常的痛心和同情,仅仅因为自己也是80后,同样又没有任何名校学历的光环,感同身受的同时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洋洋洒洒写完近两千字,心理舒坦了很多,以此作为80后创业同仁们共勉,2018年继续艰难前行,但充满信心。 查看全部
这两天被80后创业偶像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了,遍地都是遗憾和同情,作为同样也是80后创业的我,总觉得很多话不吐不快。

说实话要不是这两天被茅侃侃自杀事件给刷屏,同样作为80后,甚至比他还大两岁的我,竟然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人,这里不排除我是小人物,眼光视野窄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互联网自媒体大爆炸的年代,如我这种一年几乎360天都在网上的人,会不认识一个如此大知名度的创业奇才?不幸的是我还真的就没听过这个“名人”,说明了什么?

纵观整个互联网头条,都是蹭热度,刷存在感的人,什么互联网创业奇才,80后创业偶像,怪才等等标签到处都是,显而易见这些标签大都是自杀后被强加上去的,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所谓的创业奇才,至少普通网民,我敢说过半数没听过这个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与那么的出名。

反思这个悲剧,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私欲的膨胀,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的小概率事件,一家企业的成功需要创始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做出一系列没有致命错误的决策,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就是创业要求的就是人要像圣贤一般,不可以有丝毫错误,哪怕一点点失误也可能把几年或者几十年创下的事业带进失败的深渊。

那么茅侃侃为何走到了今天的悲剧局面,反观众多媒体所报道的蛛丝马迹,我觉得就是自我私欲膨胀,自我才华无法驾驭私欲膨胀带来的必然结局,要知道一家企业最终能够决胜于市场,靠的不是创始人每天的频频曝光,到处像明星一样刷存在感,靠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时刻保持技术的创新和一定程度的市场领先,而这些都需要创始人保持时刻的市场敏锐洞察力,时刻保持团队以最佳的状态保持住核心竞争力,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是否盈利是判断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唯一标准,当然类似京东这种达到绝对化规模,有众多资本市场持续投入的除外,因为京东布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局,绝非小的创业者能达到的高度。

当你的公司在10人左右的时候无法保持盈利,如果你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去寻找原因,提升产品竞争力,改进服务,而是想着我是否因为规模太小才导致不盈利,我是否应该赶紧引入投资,扩大规模,搬迁公司到5星级写字楼,豪装办公室,这样以后,一定能盈利,如果真的这样我告诉你,你公司离倒闭不远了,创业不是比拼排场,比拼规模,10人团队的时候一定要实现盈利,至少你要知道你赢利点在哪里,未来多久内可以实现持续的盈利,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一家好的公司一定要有一个就算天塌下来也能盈利的核心业务。

而反观茅侃侃创业历程看来,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早成功了,太早的被贴上了创业奇才,电脑天才的标签,正是这些光环最终害死了他,看他这几年的历程看来,没有一份事业是创造了真的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都是在蹭行业的热度,在画大饼,在向大众兑现他作为创业偶像的承诺,也就是说他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不可能从小生意做起,脚踏实地不适合他了,没有几千万的流水,他无法对公众交代。

而要知道,一家企业哪能轻松做到一年几千万的流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做到了几千万的流水,你又能否保证有足够的利润来兑现给团队员工的回报,如何确保后续几年内持续的利润增长,而且一旦引入了资本以后,核心创始人如何确保自己能够100%的掌控这家公司的命脉,不会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呢,显然茅侃侃这方面都没有做好,看他创办的几家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他自己最拿手的行业,仅仅是为了快速吸引资本入场,快速成功,快速赚钱,快速兑现上市企业CEO头衔的光环,急功近利加上资本市场的无情,都最终快速的兑现了他最终的命运。

同样作为80后创业的我,和他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跟风,不盲目过于自信,时刻保持足够的市场敏锐度,同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保持足够的敬畏心,不做自己能力不可企及的事情,心甘情愿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带个小团队,尽一份社会责任,赚点养家糊口的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也无愧于这个80后的标签。

最后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绝无蹭热度的意思,本人对同时80后的茅侃侃的自杀表示非常的痛心和同情,仅仅因为自己也是80后,同样又没有任何名校学历的光环,感同身受的同时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洋洋洒洒写完近两千字,心理舒坦了很多,以此作为80后创业同仁们共勉,2018年继续艰难前行,但充满信心。